在今天,沒人可以說是脫離互聯網存在的,它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它帶來的重大改革也影響著各行各業,即使作為相對特殊的醫療行業也沒有避免。
傳統醫療弊端日益明顯,盤點“互聯網+”優勢
對于傳統醫療行業來說,“互聯網 ”之路已然是勢在必行。然而在實戰中,你很快就會陷入疑惑。比如說,醫療公司開一個服務號是不是就進入互聯網時代?是不是藥企開發一個APP或用微博微信提供針對醫生和患者的服務,那么他們就進入移動醫療時代?不是的,這還只是第一步,醫療互聯網化還有很漫長的路要走。但現在市場來看,由于傳統醫療出現的種種弊端,醫療互聯網化越顯急切,它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
傳統醫療弊端
1、醫療資源集中,小病也上大醫院
伴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逐步的提高,對醫療資源的需求也日益增強。由此一來,衛生服務需求與醫療衛生資源的矛盾日益突顯。
根據國家衛生部門公布的數據顯示,我國80%的醫療資源集中在大城市,而其中30%的醫療資源又分布在大醫院,可以看出地區之間的衛生醫療資源分配嚴重不均,同一地區不同等級的醫院醫療衛生資源的分配差異也很大。而且,農村和城市社區缺乏合格的衛生人才和全科醫師,即使城市的一些中小醫院也缺乏高水平的醫生。這使得老百姓形成了看病無論大小病都要涌向大城市、大醫院就醫的觀念;大醫院的功能本應是收治危重病人和疑難病人,卻收治了大量常見病、多發病患者,不僅造成看病難、看病貴,還浪費了大量的寶貴資源。
面對如此狀況,“互聯網+”給醫療帶來了新希望。首先,將線下就醫轉戰于網絡,以此來緩解資源缺乏的大問題;并在國家的高度重視之下,力推醫療資源的再分配。因為若不能改善資源配置狀況,久而久之,線下就醫那些“一號難求”、“醫患關系緊張”、“看病貴”、“設備良莠不齊”等難題,依舊會蔓延到網上。甚至還會滋生出新的問題,例如不識字、不懂電腦的人就難以享受網絡時代的成果。
2、看病更貴了
2014年11月中國社科院發布《醫改藍皮書》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個人衛生支出占衛生總費用的比重雖然由2008年的40.4%下降到2012年底的34.4%,但個人支出上漲了64.31%。從這組數據中最直觀的讓我們看到,之前醫改所帶來的并不是藥費上漲不上漲的問題,而是老百姓支付的醫療費用比重直接上升了,老百姓看病更貴了。
3、以藥養醫的畸形發展
醫改6年來,公立醫院藥價虛高十倍、十幾倍甚而幾十倍,醫生拿藥品回扣幾乎成為了公開的潛規則。尤其對于一些后期的癌癥患者,由于親人的救治心切,一些醫護人員也抓住這一特點給予一些非理性用藥,價格可謂“天價”形容。盡管央視也曾就這方面問題進行報道,比如藥價虛高、醫生拿藥品回扣等,但能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當公立醫院走向這種公開的潛規則時,其必然導致畸形發展。
4、回扣刺激醫生醫德下降
回顧這幾年的醫改情況,回扣的潛規則導致一些醫生并不是為患者考慮最優的診療方案,而是最貴的方案。
比如,醫生基本都知道的常識,就是抗生素的使用,盡管見效快,但對于人體免疫系統的負面作用是顯而易見的。而現實的情況呢?我國不僅是人口大國,同時也是輸液大國,根據一些調查數據顯示,我國年人均輸液達8瓶,是世界人均的3倍。我國抗生素人均年消費量約138克,是歐美國家的10倍。據中國紅十字會非正常死亡統計顯示,我國每年醫療損害事件(很大部分是不安全用藥)造成約40萬人非正常死亡,是交通事故致死人數的4倍。每年約有20萬人死于抗生素濫用。這些情況不得不承認與醫藥的回扣存在著一定的關系。
5、醫患沖突不斷升級
近兩年醫患糾紛可謂到達了一種空前的局面,并且還形成了職業“醫鬧”的群體。這其中的因素盡管是多方面的,也不排除一些患者的“惡意”行為,但很大一部分是由醫療事故引起。不當的用藥、治療,甚至一些“玩忽職守”的情況時有發生,比如手術刀遺忘在患者肚子里。
6、藥品器械采購的腐敗鏈條
2015年2月8日媒體報道安徽16家公立醫院院長收受藥品器械賄賂而落馬,用當前反腐的流行詞來說,就是出現“塌方式”腐敗。整個案件涉及的部門多、人員多,上至局長、院長,下至藥械科長、財務科長、采購員、醫務人員,往往查處一案牽出數案,查獲一人牽出數人甚至數十人。藥品器械的采購環節可謂形成了一條嚴密的腐敗產業鏈。而一些省市有關部門牽頭的所謂藥品集中招標采購,更是充滿著權利尋租的空間與機會。
7、醫療資源分配不均
當前有個普遍現象就是地域之間的公共醫療資源分配不均,比如三甲醫院大部分都分布在省會城市,先進的醫療器械和優質的醫護資源也都集中在這些醫院中,這就自然導致了大量的患者涌入這些醫院,即使其中一些患者并不是真的患了這方面的病癥,導致這些大醫院的一些專家醫生每天有掛不完的號,而就診的對象或許只是個感冒患者。這對于醫生醫療水平的提升也是一種阻力,一些時間花費在了與自身專攻方向無關的病患身上。
8、分級醫療體系效用低
根據全國政協教科文衛委員赴六省市的醫改調研發現,醫改這幾年來,城市大醫院門庭若市,門診量超萬人的醫院數目大大增加,而隨之的醫療服務質量和工作效率在政府強力監管下卻并未獲得有效提高。
與之相對應的基層醫療機構雖然人員待遇和設備、硬件得到提升,但工作效率和服務質量反而下降,不少基層醫療機構“門可羅雀”,十分冷清。盡管我們構建了分級醫療體系,但實際效果明顯不理想。
9、醫生晉升體系因素多
按理說對于醫生晉升最直接的指標就是其醫術水平的高低,但在當前諸多人為考核因素下,醫生要想在走出學校走入醫院之后繼續提升醫療水平,除了所謂的“實踐”之外,其專研時間幾乎沒有。原因很簡單,在一些大醫院,一些醫生每天都需要接診大量患者,可以說忙到連上廁所的時間都沒有,下班了回家還要照顧家庭、小孩,此時哪里有時間去閱讀、查閱自身領域的專業文獻呢?好不容易能擠出點時間把各種領導關系,各種應酬搞定就不錯了,寫論文都不一定有時間,更何況學習。
10、醫保難保
目前,我國醫療保險覆蓋率超過95%的人群,從數據上來看相當壯觀。但實際的保障水平很低,且醫保基金入不敷出瀕臨崩潰。根據《中國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報告2014》數據顯示,截止2013年,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基金收入的年平均增幅為33.20%,而支出的年平均增幅為34.39%,預計2017年就將出現當期收不抵支的現象,新農合的累計結余將為負數,至2020年支出將比當年籌資超支15.38%。
以上十大問題可以說是困擾與影響著醫療體系健康發展的關鍵因素,傳統醫療幾乎已經走到了盡頭,如果不進行改革,必然將導致醫患關系問題的進一步升級。因此,在我看來傳統醫療的出路就是積極地借助互聯網,乘著“互聯網 ”醫療的東風,撼動堅固的傳統醫療體制。
“互聯網+”醫療優勢
1.提高醫療機構效率,通過網絡實現及時有效的傳輸
互聯網將醫生與患者相連接,就醫數據相連接,實現查房、輸液、診斷、掛號和化驗等環節的數據快速共享。記者采訪了解到,目前市場上向醫院開發出來的APP產品已達2000多種。四川省衛計委主任沈驥說:“造成老百姓看病難、掛號難的重要原因是信息不對稱,而互聯網大數據可以讓患者在選擇醫院和醫生的過程中變得‘耳聰目明’,從而緩解‘看病難’。”
2.讓患者掌握主動權,利用網絡實現遠程“求醫問藥”
我國傳統醫療服務具有壟斷性、專業性強等特點,醫生掌握很強的信息優勢。在互聯網上,患者可以同時向多位醫生咨詢,選擇回答最為迅速,或最細致耐心的醫生,掌握更大的主動權。
記者采訪發現,在移動互聯網上活躍著一批以“求醫問藥”為主題的應用軟件。比如,在“好大夫在線”上,患者可以為自己喜愛的醫生投票、撰寫感謝信,并與在線醫生取得聯系,獲得關于陳述病情的建議。又如,“快速問醫生”“家庭用藥助手”等手機客戶端擁有大量用戶群。
3.全方位采集個人信息,提供個性化服務
通過智能手環等可穿戴設備,人們可以隨時隨地采集自身體征數據并傳輸到醫療中心,實現對個人健康狀況的不間斷監控,從而給予及時的就醫指導。比如,百度公司已與智能設備廠商聯手推出“北京健康云”,包括智能手環、血壓計、心電儀、體重秤、體脂儀等設備,用戶可通過這些設備實時監測到自身健康數據。
4.有利于將優質醫療資源“下沉”至基層
我國醫療資源分布不均衡,老少邊窮地區醫療條件仍然落后,網上醫療、遠程就診等方式能快捷地將優質醫療資源覆蓋到這些地區。成都市婦兒中心醫院兩年前聯合市內20家醫療機構成立成都婦幼健康聯盟,其遠程視頻會診系統不僅覆蓋到郊區縣婦幼保健院,也連接到北京的大醫院,使得北京的優質醫療資源及時覆蓋到西部基層醫療機構。
5.有利于主管部門對醫療機構更有效監管
以往醫院的處方、病例資料是零散保存于各個醫院,醫生“過度醫療”、開“大處方”的情況時有發生。通過搭建互聯網監管平臺,醫生的醫療行為實時呈現在網上,有利于主管部門遏制“大處方”、緩解老百姓“看病貴”。四川省新津縣于去年10月啟動“新津縣衛生數據監管系統”。新津縣衛生局局長藍海鷹說:“凡是鄉級醫療機構超過50元的單張處方,會被系統自動‘標紅’,提醒工作人員查看是否為異常處方。”通過互聯網監管,今年新津縣住院均次藥品費用較去年下降,醫生用藥更加合理規范。
如果國家層面做了“互聯網 ”醫療改革的頂層設計,而產業鏈環節中的相關方沒有順勢變革,抓住機遇,那么其結果必然是面臨被顛覆。傳統醫療從當前來看還是承擔著整個醫療的主體工作,如何借助于“互聯網 ”醫療來放大自身已有的價值,同時改善當前的短板,將是傳統醫療即時需要思考的問題。